优势作物,是增量的基础
要增量就必須先搞懂當地的種植情況,這是增量的基礎邏輯。
沒來寧夏不知道具體情況,只是隱約知道西砂瓜、枸杞是這里的特色。來了這里作物豐富,各種作物都有種植,且作物種植結構也在慢慢調整。
“寧夏農業有六特,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羅全福向筆者介紹。目前,寧夏“六特”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2420億元。
《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040.84萬畝,糧食總產量378.80萬噸。其中,稻谷播種面積30.17萬畝,產量16.20萬噸;小麥播種面積103.35萬畝,產量23.45萬噸;玉米播種面積585.30萬畝,產量294.89萬噸;馬鈴薯播種面積116.16萬畝,產量(折糧)29.99萬噸。
蔬菜播種面積200.47萬畝,蔬菜及食用菌產量544.54萬噸。油料播種面積45.19萬畝,產量4.61萬噸。瓜果播種面積96.22萬畝,產量250.26萬噸,其中葡萄園面積47.19萬畝,產量19.92萬噸。枸杞播種面積39.26萬畝,產量7.66萬噸。
寧夏的作物也是在緩慢迭代的。
玉米播種面積最大,占全區主要農作物面積的58.33%;枸杞、葡萄和冷涼蔬菜占22.06%。
玉米地位不斷攀升
譬如,現在寧夏全區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是玉米,這兩年無論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有增加的趨勢。
從2019年的種植面積450萬畝增長到2023年種植面積585.3萬畝,增幅不可謂不大。
查詢各市2023年的國民經濟公報可以看出,吳忠市(沒有公布面積,只有總產。玉米總產量92.38萬噸,增長3.8%)、固原市(玉米播種面積148.9萬畝,增加9.7萬畝;玉米產量49.28萬噸,增長4.1%)、中衛市(玉米種植面積102.3萬畝,增加5.6萬畝;玉米產量55.5萬噸,增產4.4%)、銀川市(玉米播種面積90.92萬畝,增長12.6%;玉米產量57.47萬噸,增產13.3%)的玉米播種面積或產量都增幅較大。
那么,為什么種植者種植玉米的熱情高漲?
很多業內人士這樣分析,第一,隨著土地流轉規模擴大,大戶增多,大戶青睞管理相對簡單、機械化操作程度高的玉米種植;第二,近幾年玉米價格走高,種植玉米比種植其他作物收益高,自然種植意愿增加;第三,寧夏養殖業發達,飼料用玉米需求量大,種植者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選擇性更強;第四,得益于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的穩增和高產品種比重的提升,以及農資行業從業者提供的優質農資投入產品和配套的農技,使得玉米單產不斷提升。
很多企業大區經理都表示,寧夏的種植者在玉米上還是比較舍得投入的。
天脊特肥部西北負責人張鵬介紹,寧夏玉米多為糧飼兩用型玉米,這樣種植者的選擇面更大,可以根據收益的高低選擇出售青儲或者籽粒玉米,從而降低風險。播種期集中在4月20日前后,120多天的生長期,較內地其他省份要長。
談及農戶的收益,張鵬介紹,相比其他作物,農戶種植玉米收益更高。以青儲為例,每畝大概能產4噸,2023年青儲玉米價格大概550元/噸,每畝收入就能達到2200元;糧用(籽粒)玉米每畝的產出在1800—2600斤。無論種植糧用還是飼用玉米的收益都相當可觀,青儲略少,但是青儲管理相對更簡單。
種植世界永遠遵循這樣的定律——高收益,高投入;低回報,低投入或者不投入。筆者在調研中和種植者探討投入和收益的關系時,很多種植者都表示,首先得活下來,然后才有資格說長期主義,收益高時一切都好說,沒收益時一切都免談。
顯然,就玉米而言,目前有好收益,好投入。
以平羅縣為例,80%—90%的土地都在種植玉米,鋪設管道、使用水肥一體化設施的玉米田占當地玉米總種植面積的40%以上。施用化肥的情況,基本上是底肥1—2袋/畝,追肥30斤/畝。
玉米種植投入產出表數據均來自調研,和實際情況可能有出入,但是為了有據可依,就按調研數據計算。譬如,在調研中,有調研對象介紹玉米秸稈每畝還能收益800元,但是筆者不清楚是不是所有的玉米秸稈均可有這個收益,所以,就沒有計入總收益。
又如,調研中有人說青儲每噸550元,而筆者查詢的寧夏奶產業協會發布的價格為650—690元/噸(到場價),計算中均按最低價格計算。
筆者和部分企業的大區經理交流的時候,很多大區經理都表示,企業比較關注寧夏的玉米種植。一則是化肥企業本就要賦能糧食,護航糧食的增產提質;二則大田作物的服務相對簡單,找到農戶愿意投入的大田作物不容易。
據云天化西北大區總經理呂攀介紹,云天化在寧夏重點關注的是玉米、西瓜和枸杞三大作物。寧夏地區糧食種植占總播種面積的58%,云天化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己任, 一直致力于助力“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
原九禾西北分公司副總經理邵君寶向筆者介紹,九禾在寧夏也是以玉米為主。因為寧夏玉米收益高,種植者舍得投入,很多玉米田都已經實現水肥一體化。瀘天化在玉米上推廣的產品主要以高含量為主,45%以上含量和50%以上含量的。
筆者在市場走訪的時候,在銀川市西北農資城遇見了龍燈的大區經理,他表示對于他們而言,寧夏的玉米用藥是最重要的,但是用藥時間非常集中,也就28天,所以6月是他們最忙碌的時間。
所以,農資廠商在寧夏市場需要關注的第一大作物,就是玉米。畢竟,對于種植者而言,收益高的作物,其投入也不吝嗇。
冷涼蔬菜發展火熱
提及寧夏就不得不提冷涼蔬菜。
鏈接:
冷涼蔬菜
冷涼蔬菜是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原、平壩和丘陵山區生產的蔬菜。寧夏光照充足、氣候冷涼、空氣和水源潔凈、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賦予冷涼蔬菜獨特的品質,這里生產的冷涼蔬菜風味濃郁,營養豐富,保鮮期長。冷涼蔬菜分為露地蔬菜(供港菜、黃花菜及其他露地蔬菜)、西甜瓜(壓砂瓜、地膜瓜)。
寧夏的冷涼蔬菜也是當地農業六特之一,去年年底,寧夏成立了冷涼蔬菜產業聯合會。
寧夏冷量蔬菜中比較知名的有菜心、西芹、辣椒、土豆、結球甘藍、大白菜、西蘭花、西葫蘆、西紅柿等等。
其中,寧夏菜心等冷涼蔬菜遠銷粵港澳大灣區,也就是大家口中赫赫有名的“供港菜”,有業內人士介紹“供港菜”種植面積有50萬畝左右。很多農資廠商向筆者介紹,供港蔬菜的種植者大多數是江浙地區的,他們的農資產品和核心工人都是從江浙帶來的,寧夏這邊的農資經銷商服務不了。
據了解,寧夏蔬菜播種面積200.47萬畝,銀川、中衛、固原、吳忠都有種植。每年6—10月,是冷涼蔬菜的供應旺季。
寧夏冷涼蔬菜產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寧夏興耘田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新民介紹,他們采用“核心企業+產業聯合體+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方式,形成從農業種植、農產品收購再到加工、儲藏、運輸、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
目前,興耘田已經成長成為長三角及各一線城市地區大型商超、食品企業的穩定供應商,其種植規模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生產管理現代化、產品銷售訂單化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也成為冷涼蔬菜產業鏈條中的明星。
冷涼蔬菜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曾經的優秀農資服務商彭寶君轉型做小番茄的種植就是明證。近幾年,彭寶君創立了寧夏壹起嗨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向筆者介紹,全區冷涼蔬菜的基本是“冬菜北上、夏菜南下” “設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三個百萬畝工程”“設施蔬菜、供港蔬菜、冷涼蔬菜、硒甜瓜”四大產業格局。
寧夏冷涼蔬菜有自身的優勢,譬如,夏季冷涼氣候優勢,品質、產量優勢,質量安全優勢,規?;?、機械化優勢以及環境優勢等。寧夏市場增長機會在于,基于西北產區起勢的機遇,圍繞冷涼蔬菜產業發展的設施化、規?;蛿底只?,建立系統的產業集群。
彭寶君表示,單純從種植商或服務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市場環境下,很難做到產前、產中、產后的體系建設和管理。作物只是一個靶向,農資、種苗、機械、人工、加工、銷售等都是工具,如何讓這些工具更具價值?更具性價比?更具競爭優勢?需要跳出工具看作物,跳過作物看產業,跳出產業看趨勢。寧夏市場具備了新質生產力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
據種植戶介紹,種植600畝是一個坎,因為種植蔬菜用工太多,基本上平時一畝地需要一個人管理(授粉、疏果、采摘)。
寧夏壹起嗨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的是村企聯營合作的方式,由企業方全程技術托管。據了解,除去全部成本,農戶除了每畝有7000一9000元的純收入之外,還有每畝勞務費用13000元左右。
這種共贏的合作模式,也給服務商們提供了一個范本和思路。
2022年,深圳百果園和寧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石嘴山三個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采用零化學肥料、零化學農藥、零化學激素的種植方式。
筆者也聽到有營銷專家說,錯開定位、錯開競爭,將寧夏做成全國的蔬菜生產基地。
當地農資經銷商表示,寧夏什么作物都有,什么作物種植面積都不大。
寧夏鼎茂源農業科技張小輝介紹,要在寧夏找一兩個經濟作物專門服務,還是比較困難的。他們有個客戶主要服務白玉山藥,當地白玉山藥的種植面積有2萬—3萬畝,一畝地的投入在1萬多元,其中地租2000—3000元,用肥3000元左右。
種植白玉山藥農戶收益高,用肥水平也較高。張小輝表示,白玉山藥算是寧夏近三年唯一不賠錢的作物。
對于農資經銷商而言,哪種作物投入高,哪種作物就值得關注。
寧夏大面積的冷涼蔬菜種植也是很多廠商的戰場。
天脊特肥部張鵬介紹,投入農資產品較多的當屬白蘿卜、葉菜、西瓜、白菜等作物。
農藥使用方面,以白菜包心之前,5—7天就需要噴灑一次藥;而西瓜的話,蚜蟲、白粉病值得關注。
沙坡頭積極推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高溫悶棚、低溫凍棚、輪作倒茬等技術,普及應用集約化育苗、秸稈生物反應堆、蚯蚓套種套養、滴灌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機農藝融合等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技術,技術到位率達90%以上,蔬菜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適度規模的枸杞
枸杞也是寧夏的特色作物之一。
2023年寧夏全區枸杞播種面積39.26萬畝,產量7.66萬噸。
主要種植區域在中衛市中寧縣、沙坡頭區、海原縣;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利通區等地;銀川市賀蘭縣;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固原市。
寧夏枸杞相關注冊企業共14554家,其中主要分布在中衛市9781家,銀川市2840家,吳忠市1094家,石嘴山市(497家)和固原市(331家)較少。
其中,中衛市的中寧縣素有“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一到中寧,映入眼簾的就是巨大的枸杞雕塑,也說明了枸杞在當地的地位。
即便枸杞在中衛是優勢產業,枸杞種植面積也并沒有肆意飆升,反而控制在一個適度規模中。 在適度規?;A上,當地將企業與種植戶“利益聯結”,形成“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專業大戶)+基地+農戶+標準化 ”模式。目前,當地已建成標準化規模種植基地12.8萬畝。
在中寧枸杞萬畝種植園區,筆者了解到,當地采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建成萬畝枸杞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畝產枸杞鮮果達到600公斤以上,總產值達5000萬元。
當地枸杞每年可以采摘7—8次,采摘成本占總成本的一半,五斤鮮果出一斤干果。
中寧縣春杞枸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向筆者介紹,中寧枸杞種植面積18萬畝,有124家加工企業。春杞枸杞主要加工干枸杞、枸杞原漿、枸杞飲料等產品,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銷售。
作為加工企業,自然想要更多道地枸杞。而好的枸杞需要好的種植。
種植枸杞也不容易,和大多果樹一樣,前兩年純投入,第三年才開始賺錢。當地的農資經銷商也根據產業在變化,做全產業鏈的探索,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做技術集成。通過技術賦能,拉動產業的發展。用需求助推,代建代管,打通枸杞產業鏈。
當地將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施肥方法,既保障了枸杞的質量,也節省了種植成本。用藥方面,有企業大區經理表示,中衛這里頭茬枸杞采摘之前基本上不用農藥,也不需要用藥。
枸杞上重點需要防治枸杞木虱和枸杞癭螨,采用“殺蟲劑+殺螨劑”的配方進行藥劑防治。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枸杞種植水平的提升,生物農資產品也漸漸開始普及,部分種植企業開始施用生物菌肥替代傳統的有機肥,用生物農藥替代傳統農藥。
蓬勃發展的葡萄產業
和其他地方以鮮食葡萄聞名不同,寧夏的葡萄主要是釀酒葡萄。
2023年,寧夏全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60萬畝以上,主要集中在銀川市、青銅峽、紅寺堡、石嘴山市等區域以及農墾系統。鮮食葡萄種植面積大概3萬畝,集中在青銅峽和靈武縣。
據《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到2025年,力爭新增釀酒葡萄種植基地50.8萬畝,規模達到100萬畝,建成酒莊270家以上。
寧夏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以及受重視程度足夠引人注目,但為什么在農資圈卻沒有帶來太大動靜?
這個和葡萄酒產業有關,釀酒葡萄種植基本上酒莊運作,酒莊把控葡萄酒全產業鏈條,自產、自釀、自銷全閉環經營,以銷定產,痛點在于經營而非種植,很少有散戶介入這個產業。
筆者也問了一些農資企業和經銷商對于釀酒葡萄市場的看法,當地很多農資經銷商都表示,釀酒對于肥料的需求還是有的。釀酒葡萄前期主要施用有機類產品,后期用含鉀高的水溶性肥料。釀酒葡萄市場看著不小,但是經銷商很難切進去。第一是賬期問題,葡萄基地莊園若選擇賒欠,賬期太久經銷商難以接受,第二是體量問題,葡萄基地莊園一般規模大、有議價能力,會繞過經銷商選擇和上游農資廠家合作或者走招標程序,致使經銷商不容易也不愿意和基地打交道。
筆者去了幾個酒莊,發現酒莊都崇尚有機種植,基本上都是水肥一體化,鋪設的有管道。每個酒莊都有專職的技術老師負責種植,據介紹,釀酒葡萄施用的農資較少,6—7月施用有機肥,8月施用提糖增香類鉀含量高的肥料,葡萄莊園一般會采用限產的措施,一株留3—4串,有的甚至留一株僅留一串。
據巴格斯酒莊技術負責人介紹,其酒莊附近的300畝葡萄投入農資的金額大概在2萬元。匯達陽光生態酒莊董事長豆孝明也向筆者介紹,他們酒莊種植都是有機種植,連除草都用人工除草。
但是,商品有機肥在釀酒葡萄種植上還是有市場的,據了解,匯達陽光生態酒莊的有機肥來自山東某工廠。
寧夏釀酒葡萄的主要投入就是人力成本,無論是疏果還是除草,無論是越冬埋土還是春季展藤(日薪200元)還是秋季采摘(日薪150元),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以及成本。
截至2023年年底,寧夏酒莊和葡萄種植企業實體253家。寧夏酒莊在全國也算知名,2024胡潤中國葡萄酒酒莊50強中,寧夏產區以27家上榜酒莊居榜首。
每個酒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有自己的圈子,酒莊已經形成了種植+旅游+品酒的產業鏈。
有優勢作物,是農資增量的基礎。
選對作物,是企業在區域扎根的前提。
寧夏特色產業在蓬勃發展,以至于很多企業的業務經理都在吐槽當地地租成本的高漲。也正是多種作物,包括麒麟瓜(租地成本2000元/畝/年)、麻山藥(租地成本2400元/畝/年)等作物的蓬勃發展,拉動了寧夏整個農資市場的不斷向前。
云天化西北大區總經理呂攀認為,寧夏市場的痛點是隨著土地快速流轉,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形成,而為適應新農業生產方式的服務如化肥、農藥、種子和農機具等的服務卻未完全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