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进入新一轮增长
當今世界,人類正面臨著環境變化與資源日益減少兩大難題,而水作為生命之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針對水資源緊張這一現狀,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節流的方式,從建設節水型社會和促進農業節水兩方面入手。農業節水就是對作物實施節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實現最大化的產量和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灌溉水量的農作物產量和產值。
節水灌溉助力“三農”發展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自然是第一用水消耗途徑,所以大力推動高效節水灌溉工作就成為我國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和建設高效、精準農業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的節水灌溉措施主要包括:通過調整作物熟制、發展作物間套作,以及改進整地、覆蓋等耕作技術來實現節水;培育耐旱抗逆的作物品種等,發展旱作農業來達到減少灌水量的目的;通過研發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精準灌溉、噴灌、滴灌等達到節水目的;通過完善管理措施、管理機制與機構、強化配水控制與調節工作、推廣應用節水等,綜合利用各項措施實現節水。
節水灌溉面積持續擴大
據智研咨詢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節水灌溉面積為5.67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為3.5億畝。最新數據顯示,到2022年我國節水灌溉面積上升至6.5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上升至4億畝。近30年來我國農業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維持在約3400億立方米,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56%左右。2022年全國農業用水3781.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3%。
在灌溉面積擴大、灌溉保證率提高、糧食總產量穩步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農業用水總量基本保持穩定,節水灌溉功不可沒。
政策推進形勢持續向好
隨著節水灌溉面積的提升和灌水效率的提高,我國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節水灌溉的發展。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2020年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2021年國務院《“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政策的發布一次又一次體現了節水灌溉在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水肥一體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業內人士也表示,隨著國家對節水灌溉工作的重視,以及大型種植基地的設施栽培、精細化栽培越來越多,不僅對節水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還要求水肥一體化程度更高,未來節水灌溉肯定會以精細化為發展方向,結合其他智慧農業設施成為一項前景持續向好的工程。
智能節水灌溉成為農田新風景
隨著對節水灌溉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現代節水灌溉系統的更新,農業智能灌溉節水系統成為了田間地頭的新風景。
目前我國田間常見的節水灌溉系統為智能灌溉總線路控制系統,該系統同時可配備小型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等實現全自動化精準節水灌溉,在進行灌溉工作之外可以實時采集并存儲各類數據,如土壤溫濕度、氣象參數、不同植物生長參數等,據此制定更加合理的灌溉計劃,真正達到節水增效增產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太陽能灌溉系統、無線遙控灌溉系統。
捷佳潤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子公司負責人韋卓廷表示,之前國內應用的節水灌溉設備都是從以色列、美國等發達國家引進,這幾年隨著國內制造業水平的上升以及研發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節水灌溉設備開始以國產為主,并且國內可以結合不同的使用場景、使用需求進行更加精細的設備研發。比如像番茄和辣椒、柑橘和蘋果這些不同的作物,在灌溉方式上是不一樣的,那么就要根據不同的作物特點設計不同的節水灌溉方案,以達到技術升級精準灌溉。未來節水灌溉會越來越常見。
“雙碳”工作推進
節水灌溉迎來新增長
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目標,所以節能減排、節水環保等意識的提高也促進了我國節水灌溉面積進一步增長。
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如何在農業上實現減碳增效?節水灌溉成為重要手段。相比之前傳統的灌溉方式,現代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減少灌溉用水量,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消耗,并能對農田作物、土壤的碳排放產生有效影響。據統計,2016—2020年我國節水灌溉設備市場規模從658.8億元上升至1150億元,2022年達到了2200億元,預計在未來5—10年我國節水灌溉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這一發展現狀讓節水灌溉技術的改進和推廣、節水灌溉設備的生產和普及、節水灌溉企業數量的增加等都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節水灌溉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