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斌:理性对待发展和创新
毫無疑問,每個企業都需要創新。
創新能帶來差異化,創造獨特的價值。
行業內每個企業都在想辦法找到自己的創新點,即便是顛覆性的創新做不了,那么能否在效率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系統創新上力爭有一方面的突破?
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創新,正變得越來越難。可能,有時候,創新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策略。
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國斌就認為,技術的突破是你追我趕的,很容易被趕上。要理性對待發展和創新,做項目前要先評估自身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有沒有優勢,再去解決該怎么辦的問題。
回歸到很難過的日子很正常
“你們怎么看最近的市場?”筆者一行剛到三寧化工的辦公室,就被反問了。
其實,到企業先聊市場,也算是慣例。毛國斌不疾不徐的語速,給聊天營造了一種松弛感。
真誠,務實,理性,博聞強識,這是筆者對毛國斌的第一印象,他一直說不能夸大事實,不能向外界傳遞不切實際的語言以及實施不了的想法。
“現在回歸到很難過的日子也很正常。”毛國斌認為,在全球通脹的情況下,中國肥料的季節性價格波動是正常的,對于市場前景大家不用過度恐慌。
肥料的需求在增加,因為我國的作物播種面積是在增加的(如長江流域增加冬播油菜,鼓勵雙季稻,等等)。價格的博弈仍然存在,但是復合肥的剛性成本也在增加,價格很難回到從前。
毛國斌表示,不管市場形勢如何變化,作為企業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客戶、市場以及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談及自身經歷,“最先干過生產,干了十幾年”,毛國斌一語帶過。
和其他企業領導不同,毛國斌對市場更加了解,不僅僅因為他說的“圍繞這個事業干了這么多年”,也不僅僅是看了營銷數據之后的運籌帷幄,而是結合了實地調研、了解用戶需求的篤定自信。“復合肥行業從重營銷慢慢轉變到回歸產品價值本身。未來隨著種植大戶的增加,對成本的要求,對產品的需求也會變化。”毛國斌認為,未來企業間的常規產品比拼或將變成有效物及價格的較量。
懂產品,善銷售,知需求,這可能是三寧化工能一直保持進化的原因吧。
企業都是“殺”出來的
企業能發展起來,都是“殺”出來的。毛國斌說:“20世紀60年代,全國氮肥廠有2000多家,到現在全部加起來才100多家,包括磷肥的集中度也在提升。在幾千家化肥廠里,能存活下來、能發展的是少數。”
就像吳曉波說的那樣:“只有在不斷的卷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優勝劣汰,誕生真正的幸存者。”
企業是怎么成長起來的?
第一,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質量要在行業里做到前面,淘汰的時候才能幸免。
第二,要有確定的長期、短期發展目標。
第三,要有適應發展的要素。(資金,決定了你的裝備水平工藝能否跟得上升級的節奏;人員,是決定一切發展的最基本元素。)
第四,要有資源保障企業穩定。
毛國斌認為,這四個方面決定了企業今后能走多遠。但即便是四個方面齊全,未來化肥企業還將經歷考驗,因為行業集中度提升是必然的。
大企業走大企業的路,特色小企業走聚焦的道路。
近十年來,三寧化工主動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堅守主業,多品種拓展煤化工產品鏈,多形式推進磷化工向精細化發展,多元化延伸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鏈,同時加強三條主鏈的耦合共生。
當筆者詢問三寧化工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毛國斌笑道:“現在這個層面上,工藝、技術已經非常穩定,企業哪里還有絕活?可能資源的保障是比較重要的。”
捕捉變化,突破創新天花板
做企業的基礎就是做產品。
需求永遠都在,企業要做的就是捕捉變化,不斷用創新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為什么有的領導者擁有預見未來的能力?答案都在捕捉變化里。
適應技術變革的趨勢
三寧化工一直適應技術變革的趨勢,和時代一同進化。
2016年開始,三寧化工就高舉“取代進口”大旗,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與進口肥對比示范活動,成績斐然。
在農化服務層面,三寧化工以“取代進口”活動為抓手,大力推廣高效環保、節本增效的高端肥料,普及土壤改良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寧化工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和不同的糧食作物開發出更具針對性的專用肥料。如,和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開發的金鈦能玉米、小麥專用肥;與中國農科院武漢油料研究所合作,開發了金鈦能油菜、花生專用肥等。
談及創新,毛國斌認為:“目前中國的裝備水平、工業技術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歐美國家的水平,肥料創新幾乎到了天花板。”
說到裝備水平和工業技術,筆者不由得想到了三寧化工的5G智能化工廠,它的確已經是目前化工產業天花板的高度了。
占地近2000畝的廠區很難尋到人的蹤跡,機器人及智能化工具的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模式,重塑生產流程。雙氧水裝置打造全流程智能控制,實現全國首個該裝置“黑屏操作”。生產速度和人均勞動效率大幅度提升,“工藝穩定、管控精細,帶來能耗降低、產品提質”。據統計,這座智能工廠每年節能降耗2%左右,生產成本降低4000多萬元。
基于用戶需求的匠心
即便創新很重要,但是,毛國斌認為創新是有天花板的。肥料真正的創新是從化學的角度(譬如氮、磷的結構)來改變生產方式,從而降低成本。但是,大多數企業技術研發投入還不夠,產業變革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在一些發達國家,肥料創新的情況雖然有,但也不多。
“技術的突破是你追我趕的,很容易被趕上。”毛國斌表示,我國肥料的創新無非幾種形式:配方的差異化創新,譬如作物專用肥讓肥料更有針對性;助劑的創新;藥肥的創新;服務方式的創新;工藝的創新,等等。
行業營銷的創新也已經做到了極致。“從分工的角度講,渠道的價值在于服務,生產企業的優勢在于成本和制造(創造),各司其職就好。”毛國斌表示。
市場更喜歡的創新,是基于用戶的,是用戶真正需要的創新。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毛國斌也在做一些應用技術的創新,去年他的“直播油菜優質豐產機理與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內部造血能力的提升
比爾·蓋茨說,微軟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才。
毛國斌說,單位全是老員工不利于創新,需要引進新的高層次人才。有發展空間、旨在創新的企業,有新鮮血液輸入才能保障活力。
據了解,三寧集團將新建集辦公、科創、商務接待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大樓及配套設施;打造集研發、銷售、供應鏈金融等于一體的研發基地。建成后,將從事新材料和高端智能裝備研發。將引進高端智能裝備、智能信息設備,購置氣相色譜、氣質聯用儀等分析檢測儀器。
這個消息也得到了毛國斌的證實:“我們計劃把整個業務板塊和研發中心都搬到武漢,占地75畝的基地目前正在建設當中,就是為了招募更多人才。”
確實,武漢的就業環境要比枝江好,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當然,這些高學歷者,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在這里做貢獻,還要看實際的工作能力。”毛國斌雖然這樣說,但是對于引進人才,他還是充滿了期待。
近年來,三寧化工每年投入研發資金3億元,研發人員600余人,實施近30項科研項目。目前擁有自主研發有效專利523項、軟件著作權9項、科技成果88項,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4項。
下游經銷商的扶持計劃
如果說做產品是做勢能的話,那么,做渠道就是做動能,可以減少產品在推廣中的阻力,盡可能多地覆蓋用戶。
要提高市場動能,需要廠商同頻、打造利益共同體,謀求市場的共贏發展。
三寧化工一直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廠商共同的事業、看待雙方的合作。“我們是要長期做下去的,我們需要的合作伙伴也一定是要具備持久性、成長性的。”毛國斌表示,“廠商都要體現自己的價值。我們把質量做好,成本降下來。經銷商為用戶做好服務,讓用戶離不開他們。”
在銷售中,97%的時間都在建立信任感。經銷商需要通過服務增加上下游的認同感:增加一攬子的服務,讓下游客戶出了問題想得到、找得到你;讓上游廠家相信經銷商有長久干下去的打算,有謀求發展的意向。業務拓寬了,信任問題也解決了,就會越做越好。
毛國斌認為,縣級經銷商是最有優勢成為作物服務商的。因為有優勢的品牌、網絡關系的傳承,服務半徑最有效,更貼近市場去做精細化的服務。
“我們會加強對經銷商的篩選、培訓、灌輸理念等,找到共同點。”毛國斌表示,三寧化工已經著手把志同道合的經銷商培養成綜合服務商。
不去工廠,你永遠想象不到工廠的變化。
在三寧化工,我們見識了大化工企業的產業規模。高端制造、機器人及智能化工具的應用,產業協同、循環經濟的應用,產業集群的配套,讓我們感受到了大企業的實力以及制造業的變化。
我們也理解了為什么一些小而美的企業只能心無旁騖、拒絕長大。因為資源及儲備限定了一些企業的成長空間。
毛國斌表示,三寧化工從開始發展到現在,是一群對農業有情懷的人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已經有兩代、三代人的傳承了。
談及夢想,毛國斌說:“讓企業在行業里面永遠待下去。目前我們的技術、裝備都已經成熟,我們要持續練內功,利用我們的磷礦資源穩步做大。”
未來三寧化工將圍繞化肥、化工兩條產業鏈,做細做優。
“把現在的局面穩住,保障員工的收入水平能到行業的前列。”筆者很驚訝毛國斌會用這樣樸實的語言來描繪企業的發展。他發現筆者眼中的驚訝時說:“不能用一個很美好的、無法觸及的藍圖去忽悠年輕人,做企業還是要以穩定為主。要理性地對待發展。因為,企業終究還是要踏踏實實、長期健康地生存。”
或許,這就是三寧化工,這就是三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