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是小麦种植户增收的关键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胡晶晶 2024/7/21 10:05:08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因此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小麦的生产和供应。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各地小麦陆续进入了成熟收获的黄金时期。今年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于5月下旬全面展开,由南向北快速推进,农民们抓住晴好天气,积极开展夏收工作,确保每一粒小麦都能顺利归仓。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西南、黄淮海等麦收重点地区收获基本完成,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小麦机收仍在进行,全国夏粮小麦收获进度已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水稻。因此我國一直十分重視小麥的生產和供應。


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7月,各地小麥陸續進入了成熟收獲的黃金時期。今年全國大規模小麥機收于5月下旬全面展開,由南向北快速推進,農民們抓住晴好天氣,積極開展夏收工作,確保每一粒小麥都能順利歸倉。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西南、黃淮海等麥收重點地區收獲基本完成,新疆、甘肅等西北地區小麥機收仍在進行,全國夏糧小麥收獲進度已達96%,“三夏”小麥機收任務基本完成。


從播種到收獲盡顯“科技范”


2016年至2020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從36998.67萬畝減少到35069.99萬畝,減少了約5.21%。盡管之前存在下降趨勢,但在糧食安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近幾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保持在3.5億畝左右,年度上下波動幅度在150萬畝左右,顯示出相對穩定的態勢。


15-1.jpg


而從產量來看,除個別年份遇極端天氣有所下滑,小麥基本保持上漲趨勢。自2015年以來,我國小麥產量一直保持在13000萬噸以上的水平。


這得益于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種植技術的進步,小麥單產水平不斷提升。2022年小麥單產水平達到了780.80斤/畝,這比2014年的699.51斤/畝,提高了81.28斤。



15-2.jpg


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包括播種、施肥、灌溉、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都因科技的融入而變得更加科學、高效。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小麥的產量,還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生產成本,使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


5-6月,農資企業的小麥測產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譬如,新洋豐、鄂中、三寧、一畝神、金正大、四川國光、江門植保等農資企業紛紛在小麥主產區進行方案、產品的最終效果展示。


這些農資企業不僅推動了小麥生產技術的進步,也為農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生產指導,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同時,耕種、灌溉、噴灑農藥、收獲等生產階段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也為小麥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以小麥收獲為例,今年麥收各地共計投入聯合收割機60多萬臺,麥收高峰期有9天單日投入聯合收割機在20萬臺以上,最多達25萬臺,小麥機收占比超過98%。全國連續16天日機收面積維持在1000萬畝以上,麥收速度持續高峰推進,機收進度同比常年快2—3天,黃淮海重點省份集中機收結束時間均比常年快5天左右。麥收完成省份初步監測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維持在1%左右的較好水平,有力保障了夏糧小麥顆粒歸倉。


總的來說,科技化和機械化是小麥生產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機械化的深入推廣,小麥生產將會更加科學、高效、優質。同時,這也將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新季麥價高開低走,未來上漲空間有限


我國小麥每畝總成本不斷增加,從2008年的498.55元/畝波動上升到2022年的1140.79元/畝,增幅為128.8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6.09%。2022年每畝總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為生產成本,占到78.84%,其次為土地成本,占到21.16%。


15-3.jpg


美國農業部經濟中心(ERS)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小麥總成本僅有477.43元/畝。2022年中國小麥成本是美國的2.39倍。


近年來,小麥種植成本逐年上升,但小麥價格卻幾乎沒什么變化。2024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100斤118元,同比去年高1元,也就是同比去年每斤僅高了0.01元,而這正好與2017年持平。


今年新季小麥的上市,市場收購價格呈現出了高開低走的趨勢。


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收購價格區間為1.24—1.255元/斤,一些儲備庫的收購價格出現了下跌。基層糧點的收購價格則為1.18—1.22元/斤,豐收已成為事實,基層的收購價格也跌至低點。


15-4.jpg


面對新季小麥的優質和大量供應,中儲糧集團公司于6月5日宣布將在主要產區全面增加今年國產小麥的收儲規模。


未來,飼料消費的增加,新季小麥的增儲,以及深加工企業的穩定需求,這三大因素將共同推動小麥市場,有望提升小麥價格,促進市場行情的改善。但是,6—9月是新季小麥購銷旺季,小麥供應充足,需求穩定,價格上漲的難度較大,上升空間也有限。


小麥種植戶怎么增收?


成本上升遠大于最低收購價的上升,受供需關系的影響,市場上漲的空間也十分有限,那么小麥種植戶怎么增收?


答案應該就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總體目標中對于小麥的要求,重在提升品質、優化結構。


優質小麥品種種植一直都是提升品質、優化結構的首選。由于工作原因,幾乎筆者每次回去都會有鄰居問:“有什么好的小麥品種、玉米品種呀?給我們搞一些種一種。”雖說他們大多把好品種局限在高產量上,但可見大家對于品種非常重視。


不過目前,優質小麥品種并不能完全獲得優質價格,這也是優質小麥推廣難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筆者認為優質小麥品種推廣,最重要的是解決售后問題,譬如直接對接糧廠、小麥加工廠,確保優質小麥品種能夠獲得優質價格,增強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的信心。


15-5.jpg


同時,發展小麥深加工產品,如面粉、面條、烘焙食品等,也可以提高小麥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說到提升品質,增產增收,農資企業也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譬如四川國光的小麥全程方案,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他們的方案中包含殺菌劑、殺蟲劑、肥料,以及作物管理各階段中需要的具有提質增產作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確保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長過程都能得到科學、合理的管理,從而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今年,國光在山東等地的小麥全程方案實測驗收會顯示,增產增收效果十分好。


再譬如,金正大在小麥上推廣的兩拌三噴增產技術方案,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兩拌指的是拌種和拌肥,三噴則是指在作物生長周期內,噴施三遍葉面增產組合,使小麥生長初期和關鍵生長階段都獲得必要的營養支持,在小麥主產區增產效果明顯。


經銷商也同樣有很多成功模式。譬如廊坊綠園農業從糧食“芯片”種子入手,精心打造了一條從種子到餐桌的優質小麥產業鏈;再譬如山東糧好農業打通了農業產業鏈的環節,從播種、施肥、植保、收獲、儲存全環節將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為自己的事業加碼的同時,他們也讓農民從全產業鏈增值中受益。


另外,也可以推動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單位面積的種植成本。同時,規模化經營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