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强者恒强”时代加速到来!
2022年1月29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期間農藥產業發展進行全面部署,并著重對農藥的生產、經營、使用、處理等進行了規劃布局。
減少到1600家,農藥生產企業數量逐年銳減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要由2020年的1705家減少到1600家,農藥經營門店控制在30萬家以下。
可見,近幾年,尤其是近兩年我國農藥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產能產量已居世界之最的同時,受“雙碳”戰略、安全環保趨嚴、農藥登記成本高、行業競爭加劇等原因的驅動,我國農藥企業兼并重組持續深化,企業數量也在逐年減少。
其實,國內農藥產業從2011年出臺的 《“十二五”農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 就要求嚴格調控新增農藥企業數量和規模,要求到2015年我國農藥原藥生產企業數量要減少30%,致力于促使農藥工業朝著集約化、規?;I化、特色化的方向轉變,但此期間農藥企業并沒有明顯減少,行業集中度也沒有明顯增加。
隨著2015年新環保法的施行,特別是2017年的新《農藥管理條例》施行,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淘汰出局的速度開始加快,農藥企業開始逐年減少,行業逐步走向正規。一些制劑企業在內的中小型企業不得不四處尋找大型企業進行資源優化重組并購,原藥制劑一體化趨勢開始彰顯。
據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有合法農藥生產企業1800多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500多家。截至2019年底,國內登記的企業數量是1761家,農藥生產許可證數量1429個,大約減少500個,農藥經營許可證數量30.1萬個,與2017年相比,大約減少6萬家,限制使用農藥經營許可1.2萬個。
而到了2020年,全國農藥生產企業數量是170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3家,全國農藥總產量170.5萬噸,產值近3000億元,利稅超過200億元,從業人員100萬余人。
從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國內農藥企業的數量在逐年銳減,并將持續減少,新增的都是規模較大的企業,綠色創新將加速推動農藥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兼并重組持續推進,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我們國家不缺農藥企業,但是缺少強大的、優質的農藥企業,大浪淘沙勢在必行,目前整個農藥行業正處于大整合階段。
根據《規劃》,在農藥生產領域,不斷優化生產布局,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農藥產能重點園區31個。重點推進農藥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生產企業。
一直以來,國家始終把推動農藥企業兼并重組作為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 ( 國發 〔2010〕 27號) 、 《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 ( 國發 〔2014〕14號)等,工信部2016年提出原則上不再新增農藥原藥生產企業,并實行 “退一增一 ( 原藥) ”“退二 ( 制劑) 增一 ( 原藥) ”等措施,推動形成大規模、多品種的農藥企業集團。
所以在此大背景下,早在2010年之前,農藥行業間的兼并重組就已經在推進。這幾年農藥企業間的兼并重組一直在加速,主要分為“強強聯合”“大魚吃小魚”和 “政府 +市場的準市場化”三種模式。
從最初的浙江新安化工先后并購了包括鎮江江南化工、四川阿壩州禧龍、開化合成材料、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新沂中凱、寧夏天喜 ( 三喜) 等在內的18家公司;深圳諾普信2009年起先后參股/控股山東兆豐年、青島星牌、常德邦達、東莞施普旺、中港泰富、濟南綠邦化工、福建新農正大等農藥制劑和植物營養品牌體系,到近幾年的利民股份與威遠生化合并,利爾化學收購湖南比德生化、增資控股賽科化工、UPL收購燕化永樂,包括基于政府+市場導向的 “準市場化”整合的中國化工集團兼并馬克西姆·阿甘和先正達。
隨著新修訂的 《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和環保安監壓力的持續加大,農藥行業開啟新一輪的洗牌。2020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農藥管理工作要點》,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退出一批競爭力弱的小農藥企業。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農藥行業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進程暫緩,數量較往年有所減少,但兼并重組已經進入下半場的深化,主流發展方向并沒有改變。
進入2021年,全球農化巨頭并購退潮,而國內農藥企業的大整合在持續推進。2021年5月8日,由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聯合重組而成的中國中化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新公司資產規模超過14000億元,員工約22萬人,是唯一以化工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也一舉成為全球化工行業的巨無霸。
2021年12月21日,全球第二大草甘膦供應商、美國最大的非專利農化品生產商之一Albaugh (阿寶)公司宣布收購Rotam(龍燈)公司;2021年10月份,利民股份使用自有資金2000萬美元購買科迪華中國知名品牌產品“大生”的專有技術配方工藝、產品商標、登記數據、藥效數據、許可使用包裝設計和標簽的權利等,持續鞏固代森錳鋅領域優勢。
2021年2月份,農藥上市公司新安化工宣布,通過受讓老股并增資的方式合計獲得合肥星宇53.17%的股權,后者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此舉有助于擴大新安化工在選擇性除草劑產品領域的領先競爭優勢。
足見,農藥領域多起大型并購案的推進,愈發凸顯強強聯合已成大勢,行業集中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可以發現,隨著“兩化”合并的塵埃落定,國際性企業的合并整合已經差不多告一段落。但國內企業間的整合還將持續。
一如科迪華農業科技?大中華區總裁鄭子勤所言,從行業來看,國際頭部企業一系列的合并和重整背后的邏輯都很接近,目的都是要增加體量,增加市場覆蓋能力,提升為農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而國內企業的整合底層邏輯略有不同,因此所謂整合推動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在鄭子勤看來,大部分的國內農藥企業在原藥創新方面,還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能力積累,還不足以在短期內迅速創造價值,應對企業進一步規?;男枨蠡蛘叱杀緣毫?。國內現在對原藥生產、制劑生產以及環保的要求等都比以前更高,我相信這些也會對整個行業產生一個整合的持續壓力。
因此,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我國農藥企業將出現兼并重組與淘汰落后產能并行的局面,兼并重組強度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集中度將顯著提升。
強者恒強時代加速到來,農化龍頭企業將持續受益
農藥行業企業從增量市場時代過渡到存量市場時代,必然是寡頭競爭格局,強者恒強,馬弱者惜弱。
根據《規劃》,在農藥生產領域著力培育10家產值超50億元企業、50家超10億元企業、100家超5億元企業。同時依托東部和環渤海地區先進技術和人才優勢,培育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創新型、出口型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全鏈條生產布局,推進農藥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逐步改變農藥企業多、小、散的格局。
顯然,農藥產業的競爭格局將得到不斷改善與重塑,強者恒強時代加速到來。以新安化工、揚農化工、潤豐股份、興發集團、和邦生物、利爾化學、利民股份、江西正邦、海利爾等為代表的農化龍頭企業在產能規模、技術水平、產品優勢和成本控制上已經積累起了較大的競爭優勢,農藥行業生產要素將繼續向行業龍頭持續集中,它們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期,贏利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穩固,并長期受益。
同時,《規劃》提出重點發展農藥產能園區31 個,包括江蘇如東園區(揚農化工、長青股份等),江蘇新沂化工產業聚集區(利民股份),遼寧葫蘆島園區,湖北宜都園區(興發集團),江西永修云山經濟開發區星火工業園區(江西正邦),山東濰坊濱海園區(潤豐股份、海利爾)及四川廣安園區(利爾化學)等,通過引導農藥企業入駐園區,發揮園區區位優勢及產業鏈優勢,促進產業做優做強,到2025 年,園區內農藥生產企業產值提高10%。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些重點園區的確定,將有力地推動新安化工等農化龍頭企業進入新一輪資本的開支周期,“十四五”期間成長型農藥龍頭企業的成長性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另外,《規劃》還提出建立農藥研發創新體系,通過加強綠色農藥研發,創制能力建設,完善創新機制等方法,在“十四五”期間研發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品的農藥新品種5~8 種,提高農藥利用率并培育一批農藥創新型人才??梢钥隙?,這些擁有資源稟賦的農化龍頭企業本身都已具備較強的創制農藥研發能力??梢灶A見,它們在“十四五”期間創制農藥研發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與提高。在新一輪的農藥產業競爭格局和生態價值重構下,在新形勢的挑戰中,穩定獲取制勝優勢。
結語:
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圍繞農藥產業發展的新目標,著力構建現代農藥生產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安全使用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研發創新體系。推動農藥產業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使用專業化、管理現代化將是“十四五”期間重點工作。
《規劃》的出臺對于新時期、新形勢、新格局下的農藥產業來說,無疑就是一針強心劑,它細致全面的部署,為我國未來由農藥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進一步明晰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和創新路徑。
相信在《規劃》的科學引導下,我國的農藥產業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定能再上臺階,迎來更為綠色、高質量的發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