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玉米“三虫”加重发生,杀虫剂市场有哪些新动向?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達6.2億畝,2021年達到6.5億畝,種植面積穩步增加。而伴隨著種植面積的增長,近年,玉米病蟲害也呈現多發、重發趨勢,特別是蟲害,“三蟲”防控形勢嚴峻。
7月中旬至8月底,我國夏玉米將相繼迎來病蟲害的高發期,那么,相較去年,今年的病蟲害發生形勢有什么新的變化?殺蟲劑產品市場又有哪些新的動向?
蟲害發生面積6.9億畝次,“蟲口奪糧”依舊嚴峻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家,依據玉米病蟲源基數、種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氣候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22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發生面積9.9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6.9億畝次,病害發生3.0億畝次。草地貪夜蛾、粘蟲等遷飛性害蟲和南方銹病等流行性病害重發態勢明顯,對玉米生產安全構成較大威脅。
其中蟲害上,草地貪夜蛾全國發生面積8000萬畝次。發生區域涉及除西北西部和東北中北部外的大部玉米種植區,西南、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代次多、程度重,江淮、黃淮、西北、華北地區中等發生。
玉米螟全國發生面積2.6億畝次,其中,一代發生9300萬畝,東北大部中等發生;二代發生9600萬畝,東北和西南局部中等發生;三代發生6700萬畝,黃淮海夏玉米區偏重發生。
二、三代粘蟲在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局部將出現集中危害,全國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三、四代棉鈴蟲在黃淮海局部地區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次。
地下害蟲在黃淮大部、東北局部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8000萬畝次。蚜蟲在東北、西北和黃淮海大部地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6500萬畝。二點委夜蛾在黃淮海總體偏輕發生,局部出現集中為害田塊,全國發生面積800萬畝。薊馬、葉螨、雙斑螢葉甲等在部分地區有一定危害。
北方春玉米區重點防控粘蟲、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
黃淮海夏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粘蟲、桃蛀螟、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西南及南方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螨、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
可見,今年玉米“蟲口奪糧”任務依舊嚴峻,“三蟲”仍是防治攻堅重點所在。而連年高發的蟲害也持續拉動玉米殺蟲劑市場升溫,需求持續增長。
雙酰胺類殺蟲劑發展潛力巨大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玉米田常見的害蟲有169種,分布普遍,其中為害較重的常發性害蟲有近20種,如玉米螟、玉米蚜、草地貪夜蛾、粘蟲、小地老虎、棉鈴蟲、蠐螬等;偶發性害蟲有140多種,如蝗蟲、薊馬、葉蟬、金針蟲等。在玉米害蟲中,灰飛虱是傳播玉米粗縮病的傳毒媒介,玉米蚜、棉蚜、禾谷縊管蚜是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病的媒介。
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粘蟲是三大重點防治害蟲,也是近年農藥廠商登記的熱點所在。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截至2022年7月7日,玉米用殺蟲劑登記有481個,單劑365個、混劑116個。其中以玉米螟登記的農藥產品數量最多,有187個;蠐螬第二,有77個;蚜蟲第三,有65個。地下害蟲中灰飛虱56個、金針蟲33個、地老虎27個、螻蛄19個、二點委夜蛾8個、薊馬6個、甜菜夜蛾2個。
單劑登記數量最多的為噻蟲嗪,有83個登記產品;其次為蘇云金桿菌,有77個;隨后為辛硫磷68個,氟蟲腈31個,吡蟲啉36個,殺蟲雙17個,乙酰甲胺磷13個,氯蟲苯甲酰胺12個,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各10個,球孢白僵菌8個,氯苯蟲酰胺3個,四氯蟲酰胺1個。
登記的混劑中,福·克登記產品數量最多,有32個,占所有混劑登記數量的28%;近80%的混劑組合為含克百威、噻蟲嗪、吡蟲啉、氯蟲苯甲酰胺等4種有效成分的復配劑。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面向玉米作物方案的殺蟲劑發展趨勢多關注防效、抗性、環境風險,老產品依然是目前的市場主力。新產品換代頻次較低,以噻蟲嗪、吡蟲啉為代表的新煙堿類,以辛硫磷、乙酰甲胺磷為代表的有機磷類依然占據主流地位。
除此之外,這幾年,以氯蟲苯甲酰胺、氟苯蟲酰胺、溴氰蟲酰胺、四氯蟲酰胺為代表的雙酰胺類產品憑借其高效、廣譜、見效較快、持效期較長等優秀的產品性能,在玉米鱗翅目害蟲防治領域已經構建了很強的市場地位,快速成為玉米殺蟲劑市場繼新煙堿類之后的登記新熱門,登記不斷拓展,市場持續擴大。
在玉米用的雙酰胺類殺蟲劑中,截至2022年7月7日,氯蟲苯甲酰胺登記產品數量最多,有12個(單劑5個,混劑7個);其次是氟苯蟲酰胺,有3個;四氯蟲酰胺和溴氰蟲酰胺各1個。
氯蟲苯甲酰胺防治對象有玉米螟、粘蟲、小地老虎、草地貪夜蛾,登記企業有先正達、科迪華、諾普信、陜西標正、廣西田園、上海悅聯;氟苯蟲酰胺防治對象為玉米螟,登記企業是日本農藥株式會社和江蘇龍燈;溴氰蟲酰胺劑型都為種子處理懸浮劑,登記企業為先正達,主要用于玉米的種子包衣和拌種,防治對象有二點委夜蛾、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粘蟲、薊馬,蠐螬。
而四氯蟲酰胺是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自主創制的一種含吡啶基吡唑的二甲酰胺類殺蟲劑,是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酰胺類殺蟲劑,2014年上市,具有與氯蟲苯甲酰胺類似的化學結構,相同的作用機理和藥效,對鱗翅目害蟲有高活性,在玉米上主要防治玉米螟。
當前,氯蟲苯甲酰胺、氟苯蟲酰胺、溴氰蟲酰胺在玉米鱗翅目害蟲防治上,混配制劑被不斷開發。氯蟲苯甲酰胺現在主要和噻蟲嗪、甲維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混配,氯蟲苯甲酰胺主要跟殺蟲單混配,溴氰蟲酰胺主要和噻蟲嗪混配。
除了不斷開發混配制劑,氯蟲苯甲酰胺、氟苯蟲酰胺、溴氰蟲酰胺在玉米種子處理上的應用也在被持續挖掘,這些新應用場景都將進一步釋放雙酰胺類產品在玉米殺蟲劑市場的增長潛能,這類產品也將繼續成為國內農藥企業在玉米殺蟲劑登記新的戰略布局點。
生物農藥成殺蟲劑登記大趨勢
近幾年,玉米用藥市場尤其是殺蟲劑市場的另一個新趨勢就是隨著百草枯、滅多威等農藥品種退出玉米使用農藥登記,符合綠色發展方向的生物農藥登記產品快速擴展。
這種趨勢在玉米殺蟲劑產品毒性登記數據上有著直觀的體現。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高毒產品61個,占比12.7%,低毒產品341個,微毒產品28個,中等毒產品75個。
在玉米蟲害特別是“三蟲”防治上新增了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蘇云金桿菌G033A、草地貪夜蛾性誘劑等多種高效低毒和微毒的生物農藥,且登記了無毒的松毛蟲、赤眼蜂昆蟲天敵產品,也說明了近幾年我國玉米上登記農藥產品的毒性趨勢是日益向著毒性更低、更安全的方向發展。
中國農藥信息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7日,蘇云金桿菌登記在玉米上的產品有77個,已成為玉米殺蟲劑第二大單劑產品,上升勢頭迅猛;同時,在農林領域應用需求較高的害蟲生物防治的殺蟲真菌—球孢白僵菌這幾年在玉米蟲害防治上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登記產品有8個,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登記產品有2個。
球孢白僵菌對多種鱗翅目幼蟲都有防效,特別是對玉米螟幼蟲防效更高,它主要依靠分生孢子寄生在玉米螟幼蟲體內造成玉米螟幼蟲死亡。它用于封垛,垛內平均寄生率可達70%,最高可達98%以上,用于田間投放顆粒劑防治效果可達85%—90%。
球孢白僵菌目前主要用于防治玉米草地貪夜蛾和玉米螟,登記企業主要有山東惠民中聯、吉林八達、重慶聚立信等。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球孢白僵菌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在2020年全球球孢白僵菌市場規模達到4.8億元,預計未來球孢白僵菌行業仍呈現增長態勢,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0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為15.8%。
可以預見,球孢白僵菌作為天然、無害的防治害蟲的生物制劑,在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球孢白僵菌應用需求持續攀升。這也意味著,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球孢白僵菌應用需求也將持續攀升,前景廣闊。
玉米用藥市場高效、低毒農藥正逐步替代高毒、高殘留及有風險農藥,活性高且安全的生物農藥未來將會日益受到登記企業的青睞,以蘇云金桿菌為代表的生物農藥在玉米蟲害防治登記上的空間還很大,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