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健:根植农业,向头部挺进
中國第一套引進的大型磷銨裝置;
中國磷銨生產企業第一股;
中國最大的酸肥結合生產基地;
投產35年來,累計為中國農民提供化肥超10億袋……
這就是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六國化工),一連串亮眼的標簽背后,既是六國化工人一代代接力奮斗的答卷,也是新一代六國化工人接續奮進的起點。
“面向未來,六國化工將繼續打牢在磷化工和煤化工板塊的競爭力,朝著頭部企業邁進。”六國化工總經理馬健在接受訪談時表示。
根植農業,與時代共舞
六國化工總部位于安徽銅陵,這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長江黃金水道傍城而過。從這個視角看,中國第一套引進的大型磷銨裝置誕生在這里,并非偶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量進口磷銨。一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國,如果化肥大量依賴進口,意味著中國人無法端牢自己的飯碗。而這也正是六國化工成立的初衷。
銅陵不僅坐擁長江之利,還擁有豐富的硫資源,后者是生產磷銨的核心原料之一。區位、資源以及銅陵這座城市的工業背景,作為“七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引進的第一套大型磷銨裝置,便順理成章地落到這里。
即便在今天,透過六國化工這個名字,我們仍然能夠覓到歷史的印記。“六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我們第一套裝置集成了原西德、羅馬尼亞、奧地利、意大利、法國和中國六個國家的技術。”馬健解釋說。
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健(左)
生于時代,根植農業,六國化工從銅陵一隅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2004年,六國化工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大型磷銨生產企業中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開磷復肥行業風氣之先。
建成投產迄今35年,六國化工打造了350萬噸新型肥料的年產能,形成了安徽銅陵、安徽宿州、吉林六國和湖北六國四大基地,終端營銷網點近2萬個,累計銷售各類肥料超10億袋,部分產品銷往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
“經過數十年奮斗,六國化工已經搭建起高低搭配的全產業鏈和全系列的產品業態,致力于成為作物全生命周期營養高質量提供商,服務農村農業發展。”馬健介紹。
夯實內功,為未來蓄力
近日,六國化工公布半年報: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12億元,同比增長60.17%,實現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25.82%。
這是自2020年六國化工連續兩年業績增長后,今年上半年再度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
這是六國化工主動求變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掀起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六國化工順應形勢,在化肥產品換檔升級和農化服務創新上聚焦發力。
“在產品創新上,我們注重養分高效利用,同時致力于對農民進行全過程賦能,不僅僅局限于肥料營養,還包括灌溉補水、除蟲除害,農藥施用等農化服務。”馬健說。
目前,六國化工已構建起包括基礎肥、常規復合肥、增值復合肥、特種功能肥、生態肥、作物專用肥在內的10大系列、20余個品牌、100多款品種的產品矩陣,具備滿足各類作物全程營養的所有需求。與此同時,六國化工與中國農業大學聯手打造“科技小院”,為農民提供手把手的科技服務。
最近十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也給化肥行業帶來深刻的變革,環保生態已成為行業轉型的難點、焦點。
磷石膏是磷酸生產的副產物,是環保之患,也是亟待綜合利用的資源。巨量的磷石膏如果不能及時消化,將威脅到整個行業的生存。而六國化工毗鄰長江,破解磷石膏難題更是刻不容緩。
在磷石膏治理上,六國化工走在了行業前列。馬健介紹,經過2019-2021年的專項整治,六國化工已率先在業內實現磷石膏堆場“清零”,磷石膏全部轉化為建材原料或制品,綜合利用率實現100%。“磷石膏露天堆放的清零,這應該是行業內一個創舉。”
環保只是壓在磷復肥行業頭頂的兩座大山之一,另一座大山則是產能過剩帶來的競爭紅海。三年前,六國化工開啟了新一輪結構性改革,管理層喊出了“五大行動”的鏗鏘誓言。
“五大行動是指市場大拓展、產能大釋放、成本大分析、費用大清理、管理大梳理。”回顧三年來的創新突圍,馬健說,五大行動是從管理手段上去挖掘企業發展的潛力,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促進存量產能釋放,壓縮成本支出,推動管理組織變革,提高運營效率,公司營銷模式變駐點直銷為買斷銷售,成立了六國生態農業公司,實施了3434渠道賦能工程。
“我們從2020年以來連續實現營收增長,這就是五大行動帶來的直接效果。”馬健評價說。
以十八大為轉折點,十年里,六國化工求新求變的努力,毋庸置疑,是在為企業的未來蓄積長遠的力量。
保供穩價,守農企初心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時至今日,仍在蔓延。疫情和地緣沖突疊加,國家前瞻性地提出了保糧食安全的任務。
保糧食,首先要保化肥。化肥保供穩價的使命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大型磷復肥企業的肩上。
“作為農資企業,針對化肥保供,六國化工一直是作為主體責任看待的。”馬健透露了一個數據,僅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六國化工在國內的化肥供應量同比增長29%。
數量供得上,價格還要穩得住。今年以來,化肥生產的原材料價格飆漲,物流成本也水漲船高,國內肥料價格創十年來高點,國際市場價格更是一飛沖天,遠遠超過國內。“我們堅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以遠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銷售,最大程度讓利給農民,優先保證國內供應。”馬健說。
危機關口,方顯擔當。今年3月中旬,六國化工總部所在地安徽銅陵爆發了一波疫情,當地政府及時采取了封控措施。而此時,恰值春耕備肥的關鍵時期。為了化肥保供,六國化工迅速行動,組織骨干人員駐廠、閉環管理,并與交通部門和防疫部門保持密切溝通,確保原材料進得來、化肥運得出。“疫情期間,我們很多員工連續駐廠超過了20天,為保供穩價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馬健說。
與疫情較量、與春耕賽跑,面對化肥保供穩價的使命,六國化工展現了企業一以貫之的格局和初心。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專門給包括六國化工在內的一批化肥骨干企業致信感謝。
接續奮進,建功新十年
近些年,在疫情倒逼和國際地緣沖突的催化下,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化肥行業,挑戰與機遇并存。六國化工有著怎樣的考量和行動?
“化肥的需求將是剛性的、有保障的,但是化肥的產品結構將越來越多元,同時作為肥化結合的企業,精細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馬健表示,面向未來,六國化工將堅持立足主業,堅定服務“三農”,在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深挖企業內功,做好跨越發展的戰略儲備。
新的藍圖正在加快繪就。
馬健介紹,新十年,六國化工將從多方面著手開啟新一輪創新轉型。
其一,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和人才隊伍培養,這是六國化工過去十年成功的重要的因素,也是制勝未來的基礎;
其二,不斷開發肥料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讓農民體會到科技賦能帶來的生產力;
其三,向精細化工轉型,依托六國化工數十年積淀的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積極布局新能源和電子化學品賽道,打造企業新的增長極;
其四,推進農資農業和生物工程一體化,利用銷售渠道資源,拓展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逐步探索農產品深加工,同時積極推進生物基新材料項目,利用生物原料生產工業原料。
其五,擴鏈補鏈強鏈,向上游拓展,融合磷礦和煤炭的資源,繼續打牢六國化工在磷化工和煤化工板塊的競爭力。
大江流日夜,奮進無盡時。新十年,新目標,六國化工闊步踏上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