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回暖
今春的市場,進入狀態特別快。
市場復蘇伊始,各行各業的競爭已趨向白熱化。
市場回暖是利好,企業要拼命將利好轉化為自身騰飛的機會。
首先是文化產業的火爆出圈。
2022年,國內旅游總人次25.30億,國內旅游總消費2.04萬億元,較之前下降明顯。為了吸引游客,為了宣傳旅游資源,各地文旅局長先后出鏡,用極具創意的短視頻,為家鄉代言。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消息,預計2023年國內旅游人數約45.5億人次,同比增長約80%,恢復至2019年的約7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約4萬億元。
然后是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42.93萬億元,網購用戶規模達8.4億人。隨著用戶規模觸達天花板,獲客成本也在持續攀升。3月8日,京東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頻道,并將其升級為一級入口。很多分析人士稱,這場價格及用戶之爭使得電商巨頭貼身肉搏,將引發新一輪價格戰,微利時代到來了。
再說農資行業的存量競爭。
去年化肥總產量下降至5471.9萬噸,全國化學農藥原藥產量249.7萬噸,農藥化肥產量都呈下降趨勢。為了保存量,為了更好地啟動、開拓市場,2月中旬起,行業已經調至會議模式。
各種面對面的會議紛至沓來:有室內推新品訂貨,有田間示范觀摩;有千人、萬人渠道網絡大會,也有針對性的區域客戶小型會議。
每一場會議都能人員爆滿,也是近期會議的一個特點。感受會議氛圍,看新品,看區域市場風向是多數人的目的。
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
既然市場收縮了,大家的增量機會就聚焦在“存量”和“競爭”上了。想辦法去扎根,讓自己變得更堅韌。
大企業在合縱連橫。或者和中小型創新企業、高校科研人員合作細分品類,做品類的補充,找到新的增長點;或者和其他領域強者搞品牌共建,不斷拓疆;或者做產業鏈的延伸,向上占領礦產資源,向下占領種植資源。
相信專業的力量。
更加注重產品和營銷創新,不再強調量的增加,而是將收益的增長作為年度考量的新標準。有的細分品類企業已經造船出海,去尋求全球范圍內更廣泛的合作。
在推廣方面,更加注重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價值服務。
有人戲言,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別人!
為什么大家愿意這么拼?因為有對未來的信心以及有信念在支撐。
對于農資行業而言,其實機會一直在。市場在回暖,信心也在回暖。經濟回暖提振了市場的信心,科技創新增強了正增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