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1400万亩大“柿”场
深秋到了,柿子紅了。
柿子是最具秋季特色的時令水果,自帶“秋日限定”的標簽,一抹橙紅驚艷了千年的歲月光陰。每當一年的繁華落盡,柿子那抹亮眼而溫暖的紅,總是圍繞著村莊,搖曳在房前屋后,把田間山頭暈染。舉目望去,一簇簇柿子就像一盞盞小紅燈籠,將蕭瑟的深秋點亮。
柿子晶瑩多汁,有的脆甜,有的軟糯。在國人的眼中,“柿”與“事”同音,是“柿柿如意”“好柿發生”“好柿當頭”“喜柿多多”“萬柿如意”美好寓意的象征。所以,柿子也堪稱是最中國風的水果。
目前一枚小小的柿子已不再局限于水果的范疇,已經從“當季水果”到“網紅口味”, 從柿子、柿餅到柿子蛋糕再到高頻地出現在奶茶、咖啡、甜品中,可謂“紅”爆出圈。
面積、產量第一,中國“柿”不可擋
相比蘋果、橘子等大眾熱門水果,柿子是原產于中國的“土著”。
柿屬于柿樹科柿子屬植物,耐旱、耐貧瘠。在我國已有三千余年栽培歷史,在成書的《禮記·內則》中,就曾有“棗栗榛柿,瓜桃李梅”的記載,是我國的特產果樹之一,也是我國最普遍栽培的一種果樹樹種。
一般柿子會在2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萌芽,5月初開花,6月進入幼果期,8—10月果實成熟期,11月就進入落葉休眠期,12月至翌年1月為越冬休眠期。柿果、柿蒂、柿霜、柿漆、柿花、柿葉、柿樹皮及柿樹根均可作為藥用,在我國種植面積廣泛,深受農戶的喜愛和消費者的青睞,是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由于柿樹適應性強,壽命長,所以在我國除了北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等寒冷的地區外,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從產量上看,廣西、河北、河南、陜西為柿四大主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的六成。
根據世界上對于柿果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完全甜柿、完全澀柿、不完全澀柿和不完全甜柿。而中國原產的品種,均為澀柿,又分為完全澀柿和不完全澀柿。數量上,中國種植柿子的品種有1000多個,久負盛名的有河南澠池的牛心柿、陜西涇陽的雞心黃柿、陜西富平的尖柿、陜西臨潼的火晶柿,還有山東青島的金瓶柿、恭城月柿,個個皮薄肉厚、果大汁甜,不僅品質優良,產量也高,是目前市面上最為暢銷和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優良品種。按照生態,柿子北方型和南方型;按照用途,柿子又分為脆食、軟食、制餅和兼用。
作為柿樹的原產國,我國也是世界上柿樹栽培面積大和柿果產量高的國家。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的數據,中國的柿子種植面積、柿子年產量,都居于世界第一位。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400萬畝以上,約占世界種植總面積的90%;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約占世界總量的75%。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全國柿子產量達 386 萬噸。
最大產地“柿”南方,廣西是第一大產區
印象中,柿子更像是北方水果,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一帶,是我國柿子種植的集中地,但實際上柿子的最大產地卻在南方。
南方的水果大省廣西是我國柿子的第一大產地。據廣西統計局數據,2022年廣西柿子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產量達到142 萬噸,位居全國第一。這也意味著全國每3個柿子里,就有1個來自廣西,而恭城月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年均無霜期319天,為恭城月柿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恭城月柿又稱水柿,栽培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栽種品種有水柿、金柿、青柿和牛心柿。其中水柿色澤橙紅、果大汁多,皮薄味甜,肉厚脆嫩,系柿類最好的品種,被譽為“中華名果”,恭城也享有“中國月柿之鄉”的稱號, 2015年恭城月柿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17年恭城月柿栽培系統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據桂林市官方數據,2022年恭城全縣月柿種植面積近22萬畝,產量78萬噸,2023年產量預計突破80萬噸,年綜合產值超過63億元,帶動6萬勞動力就業。當地還引進了次郎、太秋、富有、陽豐、花御所、晚御所等多個品種的甜柿。目前恭城已逐漸形成以月柿種植為核心,集生產、加工、銷售、物流、旅游于一體的柿子產業鏈,脆柿、紅柿、柿餅等加工產品及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汁等系列產品遠銷日本、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及歐盟國家。
市場熱度逐年遞增,種植“柿”景廣闊
柿子的市場熱在逐年遞增,不斷破圈。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柿子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市場需求量在逐年上升。此外,柿子還可以加工成柿餅、柿子醬、柿子酒等多種產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尤其是這幾年季節限定的概念由“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品牌帶火后,柿子秋日限定的特色也在進一步被挖掘釋放,使得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品牌圍繞柿子開發新產品。普通的柿子也逐漸成了“網紅口味”,各式奶茶、咖啡、甜品中都有了它的身影,市場熱度不斷上升。
同時,柿子的市場價格也一直比較穩定,平均地頭收購價都在1元/斤以上,而且種植成本也相對較低。柿子樹的栽培技術相對簡單,無需大量投入,只需適量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就可以。所以,相比于其他農作物,柿子樹的種植成本更低,風險更小。而且柿子樹的生長期長,產量高,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是農戶非常理想的致富果樹。
安道麥輝豐(上海)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桂北區域經理董桂明透露,像恭城月柿畝產量5000斤以上,管理好的話能達到10000斤以上,地頭平均收購價1.3—1.5元/斤,像新品種太秋甜柿的地頭價更是能達到10元/斤以上,如果再加工成柿餅,價格也都在15元/斤以上。農戶種植柿子回報率較高,一般在20%—30%,農戶畝收益都在7000元以上,盈利前景可觀,種植前景廣闊。
在種植方式上,國內的柿子主產區散戶依舊是主流,但是以陜西富平、廣西恭城為代表的前沿產區已經逐步走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例如,在恭城“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非常盛行,擺脫了以前單打獨斗的小農戶模式,實現了從果苗、技術和資金等全方位幫助農戶。
1400萬畝蘊藏農資大“柿”場
不同于幾十萬畝的小宗果品,在種植規模上,柿子也絕對稱得上是“大宗作物”,其1400萬畝的種植面積背后無疑蘊藏著巨大的農資市場容量。
董桂明表示,柿樹需氮肥和鉀肥較大,基肥要施2次,一般施于秋季或早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主要進行3次,早熟品種在7月上中旬追肥1次,晚熟品種在6—7月追肥1次,9月再追肥1次,以尿素、復混肥為主,一棵柿樹的需肥量在2斤左右,每畝的成本500元左右。農藥使用上,柿樹整個生育期要打藥8次,每畝的成本1500元左右,所以,柿樹整體每年每畝的農資成本2000元左右。
而要說柿子1400萬畝的背后到底蘊藏著多大的農資市場容量,暫時無法給出具體的數字,但可以肯定,在1400萬畝的種植面積下,市場容量絕對值得聚焦和深挖。目前,以云天化、金正大、康樸、新洋豐、英國歐麥思、紅牛等為代表的肥料企業,以先正達、巴斯夫、安道麥、諾普信、西大華特、海利爾、美邦、上海滬聯、四川國光、四川新朝陽為代表的農藥企業在恭城、富平等柿子主產區都有著很好的市場占比。
在董桂明看來,柿子絕對是一個值得企業深度聚焦的特色作物,1400萬畝的種植面積在用肥、用藥上都有著巨大的挖潛空間。
品質種植成共識,特肥需求穩步增長
近年來果業都在從求“量”轉變為求“質”,柿子也不例外,產業轉型升級也在加速。
隨著國家倡導科學化種植、專業化種植、機械化種植以及綠色、有機、生態、健康生活理念的深入推進,農戶已經逐步意識到品質好不愁賣、優品優價的重要性,品質種植在農戶中間已成共識。例如近年來,恭城在提高月柿數量的同時,也注重引導農戶在質量上提升。
因此,近幾年在柿子產區,具備松土改土、調酸調堿、健壯植株、抗旱抗逆、保花保果、亮色增甜、提質增效的功能型特肥產品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腐植酸、氨基酸、海藻肥、魚蛋白、中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菌劑等功能性特肥產品在種植戶特別是基地大戶中間逐步得到認可,成為剛性投入,用于轉色、膨果、增甜,市場前景廣闊。
董桂明也直言,柿子產業的未來一定是走品質種植之路,恭城等主產區都不再以擴面積為目標,都轉向注重柿子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開始向品質要效益。
但是特肥產品要想在柿子上獲得長足的增量,企業首先還是要把柿子的需肥規律摸透,研發出針對性的長線產品;其次,需要進一步改變和深化農戶對功能性肥的認知,實實在在做出效果,根據柿子的施肥規律制定出科學的施肥方案,并做好技術服務,才能持續上量。
登記產品達56個,有效成分和防治對象比較單一
柿樹也是病蟲害易發、高發的一個樹種,這也意味著1400萬畝種植面積下的農藥市場容量也非常大。
資料顯示,柿樹病害主要有柿角斑病、柿圓斑病(柿子烘)、柿炭疽病、柿白粉病、柿瘋病、柿黑星病、柿紅葉枯病、柿灰霉病、柿干枯病、柿白紋羽病、柿煤污病、日灼病、凍害(霜害)等;蟲害主要有柿小葉蟬(柿斑葉蟬、柿血斑小葉蟬)、柿蒂蟲(柿實蛾、柿食心蟲)、折帶黃毒蛾(黃毒蛾、杉皮毒蛾、柿黃毒蛾)、舞毒蛾(秋千毛蟲、赤楊毛蟲)、褐點粉燈蛾(粉白燈蛾)、龜蠟蚧、柿綿蚧(柿絨蚧、粉蚧、毛氈蚧、絨粉蚧)、柿長綿粉蚧、柿星尺蠖(大斑尺蠖、豹尺蠖、大頭蟲、葉尺蠖)、柿廣翅蠟蟬、柿梢鷹夜蛾等。
截至2023年12月28日,我國批準在柿子上登記的農藥產品有56個,單劑55個,混劑1個。其中,殺蟲劑產品8個,殺菌劑產品26個,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22個。殺蟲成分主要有噻嗪酮、螺蟲乙酯;殺菌成分有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代森聯;用于植物生長調節的有1-甲基環丙烯和乙烯利。涉及水分散粒劑(26個)、水劑(18個)、懸浮劑(8個)、水分散片劑(1個)、微囊粒劑(1個)、發氣劑(1個)、粉劑(1個)等7種劑型。56個登記在柿子樹上的農藥產品主要用于防治介殼蟲、炭疽病等病蟲害以及催熟和保鮮。
從數量上來說,在柿樹上登記的產品數不算特別少,但是主要是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劑型水分散粒劑最多。但在病蟲害防治上,登記的有效成分較為單一,如殺蟲成分只有噻嗪酮和螺蟲乙酯,這樣使得蟲害極易產生抗性,不利于蟲害的長期防治;而且防治對象也很單一,全部用來登記防治炭疽病和介殼蟲,對其他病蟲害關注很少,長期來看不利于柿子產品質量安全的提升。當然,這也是今后植物保護科研院校、農藥生產企業需要加強和突破的一個領域,也意味著農藥企業在柿樹上還有巨大的登記空間。
目前農藥層面的增量空間主要是炭疽病、麻葉病(角斑病)真菌、細菌性病害的防治上,真菌細菌兼治的西大華特細剎?、安道麥輝潤?都對炭疽病、麻葉病防治有著突出的防效,也都深受農戶的認可,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市場占比逐年增長。
董桂明指出,柿子的種植面積是足夠大,在病蟲害防治上也沒有什么技術門檻,但是種植管理比較散,企業無法獲得良好的上量預期。同時,相比柑橘等熱門水果,柿子在農資需求上的熱度不足以引起企業的重視,再加上團隊精力有限,自然就很少有企業投入專用藥劑產品的研發。當然,足夠大的面積下,柿子未來的挖潛空間是無限大的,關鍵是要看企業能否為此組建起專業的技術、營銷、服務團隊,開發出針對性的產品和方案,即是否足夠聚焦、舍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