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返乡深耕智慧农业 借华创会拓宽创业路
坐在辦公室,左手咖啡,右手手機,在輕點屏幕間,完成水稻種植、管理、收割、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操作……這是海歸博士潘新星憧憬的智慧農業場景。在家鄉湖北黃岡浠水縣散花鎮,他正努力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
今年37歲的潘新星曾在愛爾蘭留學、工作11年,其間獲得人工智能博士學位,并在愛爾蘭香農理工大學擔任研究員。2020年3月,因父親意外離世,潘新星便辭職返鄉,接手父親經營了17年的水稻專業合作社,打造智慧農業。
“我們開發了‘智慧農田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建模,確定了耕種、收稻、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潘新星近日受訪時介紹,在系統指令下,各個環節照章辦事,降低了人工成本和不確定因素干擾的風險。
目前,合作社利用“智慧農田管理系統”管理著500余畝示范稻田,效率、產量得以提升。潘新星以早稻為例指出,今年合作社早稻畝產量基本達到1000斤,而往年平均畝產量約700斤。
借助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技術,潘新星還改造升級大米生產車間,提升整米率;用智能自動化機械提升米粑產能;建成湖北大米線上運營中心,通過電商將大米及米制品銷往全國各地。2022年,合作社僅大米銷售收入就超過6000萬元。
回望三年多的創業路,潘新星坦言并不容易。尤其是回國之初,不了解國內市場,加之缺少人脈,他有些迷茫,好在政府、僑辦、僑聯等及時提供支持,幫助他順利走上正軌。而與華創會結緣,更是讓他受益良多。
潘新星首次參加華創會是在2022年,結識了不少金融、農業、科創等領域的朋友,大家分享創業經驗,相互介紹人脈、市場。其中,一個投資領域的朋友在潘新星資金周轉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另一個朋友幫他牽線搭橋,促使他與武漢某高校食堂簽訂大米長期供應訂單。
在2022年華創會上,潘新星還與荷蘭、德國、緬甸、泰國等國家參會代表建立聯系,圍繞設施農業、農機產品及大米產品走向海外、大米品牌化打造等合作進行洽談對接,為后期合作打下基礎。
2023年華創會即將開幕,潘新星將再度參會,并推介“智慧農田管理系統”。
在潘新星看來,中國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優化、農田種植水平提升、農產品品牌化過程中,均需要數字信息化技術支撐,因此“智慧農田管理系統”應用前景廣闊。
“‘智慧農田管理系統’還需不斷迭代升級,這離不開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而華創會正好可以提供對接的平臺。”潘新星期待借助今年的華創會,結緣更多有識之士,將“智慧農田管理系統”打造得更加成熟,推廣應用至更多地區。
“父親在世時,希望有一天我能把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知識用在種地上,現在我做到了。”潘新星表示,在父親手上,合作社修建田間水泥公路,鄉親們實現“開著小汽車去種田”的夢想。他相信,隨著“智慧農田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讓鄉親們坐在家里,用手機、電腦就能把田種好的日子,也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