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本农业:如何学习农业哲学?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王颖 2020/1/6 14:38:29
有人说,中国农业和日本农业整整差了50年,中国农业赶上日本农业至少还需要50年。也有人说,中国农业和日本农业的差距,用20年,甚至是10年,就能赶上来。 不管到底差了多少年,中日两国农业有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农业真的是超过我们很多年。当我们还在为绿色食品而努力时,日本农业已经从绿色、健康产品向机能性(功能性)产品过渡,强调通过农产品的食用而达到人体的最佳状态,而非仅仅强调农产品本身的健

有人說,中國農業和日本農業整整差了50年,中國農業趕上日本農業至少還需要50年。也有人說,中國農業和日本農業的差距,用20年,甚至是10年,就能趕上來。

 

不管到底差了多少年,中日兩國農業有差距是不爭的事實,日本農業真的是超過我們很多年。


當我們還在為綠色食品而努力時,日本農業已經從綠色、健康產品向機能性(功能性)產品過渡,強調通過農產品的食用而達到人體的最佳狀態,而非僅僅強調農產品本身的健康。


在國內“土壤改良”的理念剛剛得到普及,日本的有機農業、土壤改良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并開始向國外輸出技術和理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雖然西方國家的高度機械化、高科技農業令人膜拜,但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大,與中國有著相似農情的日本農業,更加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

 

所以,201910715日,2019日本高效農業國際研學之旅二十團走進日本,用看,感知前沿科技;用思,合成中國農業步調邏輯,探索中國農業未來發展之路!

 

如果說中日農業最大的差別,富含哲學精神應該算是其中的一個。為期一周的日本農業考察中,日本農業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每一位從事農業的人都能講出一套大道理,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種地哲學。

 

松田廠長:走“高營養”附加值道路

 

在三重縣的AZUMA植物工廠,松田廠長認為,不是甜(糖度高)的西紅柿就是好的,吃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西紅柿才是好西紅柿,種出健康的西紅柿才是他的目的。“我從來沒有通過西紅柿賺錢,而是把我的想法變為西紅柿的想法,西紅柿變舒服了,我也就賺錢了。”

AZUMA西紅柿植物工廠成立于2012年,隸屬于日本東海運株式會社。2009年,日本放寬了農業準入條件,允許非農企業從事農業。日本東海運株式會社決定進軍農業,并隨后成立了AZUMA西紅柿植物工廠。

 

整個工廠占地2萬平方米(30畝地),一年種植一季番茄。每年8月份定植,10月份開始采摘,種植周期可至來年7月,年產番茄440噸。

 

整個工廠全部采用無土栽培,利用電腦軟件控制棚內灌溉(滴灌)及棚窗的開關(過濾紫外線且可見光可全透過),通過監測溫濕度、蒸發量自動反饋到電腦后調節施肥次數。配肥部分采用原料肥(基礎單質肥和螯合微量元素)在五個兩噸母液罐中配制(有兩個通道,不同時完全使用)后抽到工作液罐中與水充分混合,其中一個工作液罐為回收液,經消毒后再與母液混合,通過檢測溶液的EC值(測量可溶性鹽濃度)和pH后再作為新的工作液循環利用(肥料成本節約50%)。

 

整個棚內沒有任何土壤,全部采用巖棉栽培條栽培,單個巖棉塊分為2個枝條,一個種植周期每個枝條大概可采收38串。栽培條下面通過補充二氧化碳促進葉片光合作用,用不完的肥料通過巖棉滲漏后沿著側邊條槽進行回收。栽培條間安有軌道車道,軌道車可進行升降和電動方便采摘和運輸,軌道還可通過平行式打藥機打藥,四臺打藥機3個小時完成30畝大棚的噴藥,高效均勻。

 

非農企業進軍農業,如果和傳統農民競爭,將沒有任何優勢,必須將產品賣出高價,才能盈利。AZUMA植物工廠決定走“高營養”附加值的道路,種出“吃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西紅柿。

 

因富含抗氧化物質(是普通西紅柿的3倍),雖然這里的西紅柿口感不是特別好(無土栽培種出的西紅柿,確實比不上在土壤里種出來的西紅柿的味道),但依舊賣出了8001000日元/千克的高價,比市場價貴了一倍。

 

愛知縣西尾市吉良商店

 

神谷成章:利用好自然資源,土壤改良是關鍵

 

在愛知縣西尾市的吉良商店株式會社,今年已經88歲的神谷成章老先生的種植理念與松田廠長截然相反。

 

神谷老先生是日本土壤改良的鼻祖之一。他認為,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種出好產品。農業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定不能把它復雜化。農業就是做好兩件事,利用好太陽光,將太陽能轉化為農業生產所需的能量;把水利用好。這是所有農業種植的基礎。

 

所以,神谷老先生所創立的“神谷微生物農法”,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精神,崇尚自然,合理運用水、光、空氣中的氮、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等自然資源,僅施用自家原創發酵制造的特殊肥料,以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的種植管理方式,種植好吃且營養價值高的農作物。


在有機農法中,最為關鍵的是土壤改良。神谷先生認為,植物出現線蟲、病害等問題,是因為土壤出現了問題,土壤發展的不均衡,比如說酸堿度的不均衡、電解質的不均衡等等,導致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有機農法通過土壤改良,一畝地施用自家發酵的有機肥料500公斤(或者1噸),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實現土壤的疏松、透氣,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實現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同時,肥料中所添加的固氮菌、放線菌、乳酸菌、光和成細菌,又能通過固氮、解磷等作用,為作物提供氮磷鉀等元素。

 

因為空氣中的氮不要錢,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要錢,盡可能地利用這些免費資源,農業的種植成本就降低下來了。據介紹,就是這種有機農法種植,神谷先生種植的黃瓜大棚,一大畝(1000平米)的黃瓜產量高達40噸,已經超過尼德蘭的最高產量。年收入一千萬日元,除去成本后的利潤達到900萬日元。

 

千葉縣榮營農組合

 

伊藤秀雄:農產品品質至上

 

千葉縣榮營農組合理事長伊藤秀雄先生同樣認可土壤改良的理念。他認為,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農產品品質低下。這種現象不僅僅只是在中國出現,日本也有這樣的現象。作為農業生產者,我們在生產產品時,必須進行反思:自己為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是有營養的嗎?是健康的嗎?

 

農業生產,不是為了生產出能吃的東西,生產出健康的、有營養的農產品,才是我們的目的。

伊藤秀雄先生所在的榮營農組合,是類似于農協的一個產業組合,由幾名從日本農協獨立出來的精英成員重新成立,是千葉縣最大的農業組合。

 

農協,是日本農業生產的一個組織形式,最早是為了解決單個農民購買力不足的情況而成立。

 

在日本,農業生產效率最高的自然是機械化,但是讓每個家庭都買農機具又不太現實,日本農業組合(農協)解決了這一問題:大家一起湊錢購買農機具,大家共同使用。目前,業務范圍涵蓋農資產品銷售。金融、信貸以及政府補貼的發放,包含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雖然在榮營農組合任職,伊藤先生也有自己的種植土地,專注于水稻的種植,并一直致力于研究“大米如何好吃”的水稻種植,并以種出“更好吃的大米”為目標。

 

 以水稻種植為例。大米是日本人最喜愛的食物,也是消費者最為敏感的產品之一。米質好不好,大米好不好吃,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的多少。為了提高銷量,農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種出高品質的水稻,去種出“叫得出品牌”的大米。

 

為了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種出受市場歡迎的大米,榮營農組合還邀請那些最懂得大米需求的人過來指導大米生產;去參加各種活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以增加大米的銷售渠道。

 

伊藤秀雄先生種出的水稻不僅品質高,還被日本谷物檢定協會評定為特A級大米。

 

不管是遵循科學種植的植物工廠,還是信奉自然農法的有機種植者,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農業的價值是創造出來的。公司化運作的種植者和農民一樣去種地,和農民在市場上去競價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競爭力的。只有種出不一樣的農產品,開發出特色的、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農產品,消費者才愿意接受,才能賣出好價,在市場上形成良性循環。

 

從關注產品到關注健康,跳出產品本身,去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站在更高維度的思考,是日本農產品能夠賣出高價的原因所在。也是日本農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農業不是要做大而全,而是要小而美,分得細,做得精。


相關推薦